投稿指南
一、来稿必须是作者独立取得的原创性学术研究成果,来稿的文字复制比(相似度或重复率)必须低于用稿标准,引用部分文字的要在参考文献中注明;署名和作者单位无误,未曾以任何形式用任何文种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过;未一稿多投。 二、来稿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之外,不侵犯任何版权或损害第三方的任何其他权利。如果20天后未收到本刊的录用通知,可自行处理(双方另有约定的除外)。 三、来稿经审阅通过,编辑部会将修改意见反馈给您,您应在收到通知7天内提交修改稿。作者享有引用和复制该文的权利及著作权法的其它权利。 四、一般来说,4500字(电脑WORD统计,图表另计)以下的文章,不能说清问题,很难保证学术质量,本刊恕不受理。 五、论文格式及要素:标题、作者、工作单位全称(院系处室)、摘要、关键词、正文、注释、参考文献(遵从国家标准:GB\T7714-2005,点击查看参考文献格式示例)、作者简介(100字内)、联系方式(通信地址、邮编、电话、电子信箱)。 六、处理流程:(1) 通过电子邮件将稿件发到我刊唯一投稿信箱(2)我刊初审周期为2-3个工作日,请在投稿3天后查看您的邮箱,收阅我们的审稿回复或用稿通知;若30天内没有收到我们的回复,稿件可自行处理。(3)按用稿通知上的要求办理相关手续后,稿件将进入出版程序。(4) 杂志出刊后,我们会按照您提供的地址免费奉寄样刊。 七、凡向文教资料杂志社投稿者均被视为接受如下声明:(1)稿件必须是作者本人独立完成的,属原创作品(包括翻译),杜绝抄袭行为,严禁学术腐败现象,严格学术不端检测,如发现系抄袭作品并由此引起的一切责任均由作者本人承担,本刊不承担任何民事连带责任。(2)本刊发表的所有文章,除另有说明外,只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刊观点。由此引发的任何纠纷和争议本刊不受任何牵连。(3)本刊拥有自主编辑权,但仅限于不违背作者原意的技术性调整。如必须进行重大改动的,编辑部有义务告知作者,或由作者授权编辑修改,或提出意见由作者自己修改。(4)作品在《文教资料》发表后,作者同意其电子版同时发布在文教资料杂志社官方网上。(5)作者同意将其拥有的对其论文的汇编权、翻译权、印刷版和电子版的复制权、网络传播权、发行权等权利在世界范围内无限期转让给《文教资料》杂志社。本刊在与国内外文献数据库或检索系统进行交流合作时,不再征询作者意见,并且不再支付稿酬。 九、特别欢迎用电子文档投稿,或邮寄编辑部,勿邮寄私人,以免延误稿件处理时间。

半月谈 | 像大脑一样思考:类脑计算机来了

来源:计算机科学与探索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1-09-16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像大脑一样思考:类脑计算机来了 半月谈作者? 朱涵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半月谈记者对着一台名为“Darwin Mouse”的计算机念出唐诗《春晓》脍炙人口的第一句,短

像大脑一样思考:类脑计算机来了


半月谈作者? 朱涵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半月谈记者对着一台名为“Darwin Mouse”的计算机念出唐诗《春晓》脍炙人口的第一句,短暂的停顿后,它居然凭着自己的“记忆”,背完了整首诗。


这台计算机就是浙江大学联合之江实验室近日发布的我国首台类脑计算机。效仿大脑神经元工作的它,包含了1.2亿个脉冲神经元和近千亿个神经突触。这台计算机,有什么了不起的“超能力”?


1

像大脑一样“思考”


在浙江大学的一间实验室里,3台1.6米高的标准服务器机箱并排而立,黑色外壳内,红色信号灯不断闪烁。

类脑计算机


“别看外形和一般电子计算机没什么区别,类脑计算机的内核可是非常不同的。”研究团队负责人、浙江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潘纲说,这台类脑计算机包含792颗浙江大学研制的达尔文2代类脑芯片,典型运行功耗只需要350~500瓦。


类脑计算机的芯片模拟的是大脑神经网络的结构与功能机制,在图像、视频、自然语言模糊处理方面优势明显,造出这样的计算机,近来已是计算机科学的竞争前沿。2015年和2019年浙江大学先后研制成功达尔文一代和达尔文二代类脑计算芯片,在此基础上,团队向类脑计算机进军。

类脑计算机应用演示:嗅觉识别


“简单说来,大脑神经元的工作机理可以理解为,随着神经元接受输入脉冲,其细胞体的膜电压升高,当达到特定阈值时,会发出一个输出脉冲到轴突,传递到邻近神经元,实现信息的传递。信号来时方启动,没有信号不运行。”项目研究骨干、浙江大学副教授马德说,类脑计算机工作原理提炼自生物神经元的“日常生活”,相较于传统计算机,能耗显著降低,效率大为提升。


为了让大量神经元高效联动,令杂乱无章的信息流得以有序分配,科研人员还专门研发了达尔文类脑操作系统。目前该系统的功能任务切换时间已达微秒级。


2

颠覆传统的“大块头”


相较于我们日常使用的小巧轻便的各类电子计算机,今天的类脑计算机还是个“大块头”。但科学家们表示,如果用电子计算机的历史来衡量,类脑计算机现在还处于一切草创的“埃尼阿克”(ENIAC)阶段,随着芯片及其他硬件的不断迭代升级,类脑计算机“减重”指日可待。


电子计算机传统上仰赖长于数值计算的冯·诺依曼架构,然而,随着摩尔定理逐渐失效,这一架构的局限日益明显。从存储到功耗,以至于智慧水平,有前瞻性的科学家已经看到了它的“瓶颈”。

研究团队在讨论


“冯·诺依曼架构中数据储存和计算分离,这就好比信息存储在甲地,要计算的时候却得把信息搬到乙地去,算完了再搬回来。但搬运的速度要远远低于计算的速度,反而让搬运本身成为麻烦。”潘纲说,“存储墙”在大数据时代已让计算机性能提升难于施展,如果要从事人工智能等高耗能计算,计算机还会撞上“功耗墙”。


在数据成为基础性战略资源,计算能力成为国家综合实力重要量度的当下,计算机发展如何实现颠覆性创新,成为今日各国科学界“兵家必争之地”,借鉴人类大脑,尤其成为探索焦点。美国出资1亿美金资助IBM和荷美尔(HRL)的研究团队发展拟态神经网络计算;德国海德堡大学等高校积极布局类脑计算机……浙大团队,正在努力追赶上来。


3

类脑计算如何演化?


如果房间里有一只不请自来的小老鼠,那可是件令人头疼的事。它可能来无影去无踪,偷吃食物不说,还能精准绕过人们设下的陷阱。一台和小鼠大脑神经元运算规模一致的类脑计算机,“智力”能达到什么水平?


在浙大项目的实验中,类脑计算机展示了多方面的能力,比方说指挥机器人完成“抗洪救灾”模拟任务。在实验现场,半月谈记者看到三台机器人在计算机调度下各司其职,1号机器人自带摄像头,在场地来回巡逻,一旦发现堤坝缺口,便呼叫负责工程维修的3号机器人前来修坝;发现倒在地上的人体模型后,就呼叫负责救援的2号机器人……

文章来源:《计算机科学与探索》 网址: http://www.jsjkxytsqks.cn/zonghexinwen/2021/0916/624.html



上一篇:真正能模仿大脑的计算机:我国类脑计算机领先
下一篇:游弋在计算机和物理科学中的化学家

计算机科学与探索投稿 | 计算机科学与探索编辑部| 计算机科学与探索版面费 | 计算机科学与探索论文发表 | 计算机科学与探索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21 《计算机科学与探索》杂志社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