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来稿必须是作者独立取得的原创性学术研究成果,来稿的文字复制比(相似度或重复率)必须低于用稿标准,引用部分文字的要在参考文献中注明;署名和作者单位无误,未曾以任何形式用任何文种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过;未一稿多投。 二、来稿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之外,不侵犯任何版权或损害第三方的任何其他权利。如果20天后未收到本刊的录用通知,可自行处理(双方另有约定的除外)。 三、来稿经审阅通过,编辑部会将修改意见反馈给您,您应在收到通知7天内提交修改稿。作者享有引用和复制该文的权利及著作权法的其它权利。 四、一般来说,4500字(电脑WORD统计,图表另计)以下的文章,不能说清问题,很难保证学术质量,本刊恕不受理。 五、论文格式及要素:标题、作者、工作单位全称(院系处室)、摘要、关键词、正文、注释、参考文献(遵从国家标准:GB\T7714-2005,点击查看参考文献格式示例)、作者简介(100字内)、联系方式(通信地址、邮编、电话、电子信箱)。 六、处理流程:(1) 通过电子邮件将稿件发到我刊唯一投稿信箱(2)我刊初审周期为2-3个工作日,请在投稿3天后查看您的邮箱,收阅我们的审稿回复或用稿通知;若30天内没有收到我们的回复,稿件可自行处理。(3)按用稿通知上的要求办理相关手续后,稿件将进入出版程序。(4) 杂志出刊后,我们会按照您提供的地址免费奉寄样刊。 七、凡向文教资料杂志社投稿者均被视为接受如下声明:(1)稿件必须是作者本人独立完成的,属原创作品(包括翻译),杜绝抄袭行为,严禁学术腐败现象,严格学术不端检测,如发现系抄袭作品并由此引起的一切责任均由作者本人承担,本刊不承担任何民事连带责任。(2)本刊发表的所有文章,除另有说明外,只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刊观点。由此引发的任何纠纷和争议本刊不受任何牵连。(3)本刊拥有自主编辑权,但仅限于不违背作者原意的技术性调整。如必须进行重大改动的,编辑部有义务告知作者,或由作者授权编辑修改,或提出意见由作者自己修改。(4)作品在《文教资料》发表后,作者同意其电子版同时发布在文教资料杂志社官方网上。(5)作者同意将其拥有的对其论文的汇编权、翻译权、印刷版和电子版的复制权、网络传播权、发行权等权利在世界范围内无限期转让给《文教资料》杂志社。本刊在与国内外文献数据库或检索系统进行交流合作时,不再征询作者意见,并且不再支付稿酬。 九、特别欢迎用电子文档投稿,或邮寄编辑部,勿邮寄私人,以免延误稿件处理时间。

山西大学:科教融合推进人才培养 平台拓展服务

来源:计算机科学与探索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2-05-07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本文转自:人民网-山西频道 人民网:山西大学计算机学科是如何形成并贯彻科教融合办学理念,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 梁吉业: 山西大学计算机学科始终坚持探索科

本文转自:人民网-山西频道

人民网:山西大学计算机学科是如何形成并贯彻科教融合办学理念,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

梁吉业:山西大学计算机学科始终坚持探索科教融合实践路径,随着办学规模逐步扩大,师资队伍日益壮大,科研平台持续拓展,高水平学术成果不断涌现,在深厚积淀和顶层设计相结合的基础上,科教融合日渐深化。

近年来,山西大学计算机学科先后承担了国家科技创新2030—“新一代人工智能”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863计划项目等一批国家级重点重大项目。立足新时代创新人才培养需求,充分发挥科研优势,引导本科生、研究生积极加入科研团队,通过科研训练项目等多种形式参加科研实践,构建以“科学精神、计算思维、创新能力”为核心的育人模式,完善“厚基础、重实践、强特色”的创新型人才培养知识体系,形成了“产教融合、学科交叉、国际合作”的良好育人生态。

通过科研团队与教学团队双向互动,学院科研成果深度融入课程体系,转化教学资源,两次获得山西省教学成果特等奖,获批省部级各类教改项目30余项,《计算机网络》入选国家一流课程,《数据结构与算法》《机器学习》《人工智能》等7门课程入选省高等学校精品共享/一流课程,编写出版了国家级教材10部。

山西大学超算队勇夺世界大学生超级计算机竞赛总决赛ASC20-21一等奖和应用创新奖,并打破持续浮点运算性能世界纪录。

人民网:山西大学计算机学科在培养本科生、研究生时有何侧重,培养成效如何?

梁吉业:山西大学计算机学科始终坚持“以本为本”,夯实本科教学,着力培养本科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高度重视研究生教育,适应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需要,瞄准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培养造就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

2021年,由山西大学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学院5名本科生组成的超算队,在世界大学生超级计算机竞赛总决赛中与全球28所高校的超算队同台竞技,凭借出色发挥荣获一等奖和应用创新奖,并以76.71万亿次/秒的HPL持续浮点运算性能打破世界纪录。这是山西大学计算机学科人才培养成效的缩影。经过数十年探索、尝试、积累,不断创新教育教学评价机制,鼓励优秀教师带领学生参加国内外重要学科竞赛,提升学生创新水平和实践能力。近五年来,已经有100余名学生在各类学科竞赛中荣获国家级奖项。

目前,培养的本科生已有8人获中国计算机学会“全国百名优秀大学生”称号,培养的博士生已有4人先后获得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奖、中国计算机学会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中国人工智能学会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中国中文信息处理学会优秀博士论文奖。

梁吉业指导青年教师和研究生。

人民网:在学科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是山西大学计算机学科是怎样为科教融合提供支撑的?

梁吉业:才培养体系的完善为科教融合提供了有利条件。1980年,山西大学成立计算机科学系,2003年更名为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学院,历经几代人的接续奋斗,山西大学计算机学科已经形成了从本科到硕士、博士及博士后的完备的人才培养体系。目前设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本科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获批首批“双万计划”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拥有一级学科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并入选山西省“1331工程”一流学科、山西省高校优势攀升计划学科等多项学科支持计划。

师资队伍的壮大充实为科教融合储备了人才资源。经过数十年发展,目前本、硕、博在学人数达1400余人,教职员工达108人。师资队伍中教授17人,副教授47人,博士生导师23人,硕士生导师78人,形成了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其中包括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教育部计算机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级高层次领军人才、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等,其他省级以上各类人才40余人次。

高水平科研平台的延伸拓展为科教融合创造了重要机遇。山西大学计算机学科通过科研产出、成果转化、与企业合作等多种路径持续建强拓展各类平台,目前拥有计算智能与中文信息处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智能信息处理山西省重点实验室、山西省大数据挖掘与智能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山西省大数据与物联网重点科技创新平台、山西省人工智能产业技术研究院、山西省机器视觉与数据挖掘工程研究中心等高水平科研平台。2021年,山西大学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学院与中科曙光、山西云时代技术有限公司共同建设了国家超级计算太原中心,以及先进计算、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山西省实验室,与山西云时代技术有限公司共建了山西大学大数据与人工智能产业研究院。

文章来源:《计算机科学与探索》 网址: http://www.jsjkxytsqks.cn/zonghexinwen/2022/0507/710.html



上一篇:2021年兰州市将在小学招生热点学校探索多校划片
下一篇:50位科学家获“2021科学探索奖”:高会军、周昆

计算机科学与探索投稿 | 计算机科学与探索编辑部| 计算机科学与探索版面费 | 计算机科学与探索论文发表 | 计算机科学与探索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21 《计算机科学与探索》杂志社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